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,加強質量、標準和品牌建設,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品牌建設。”正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劉平均剛一落座,便舉例說明中央、國務院對品牌建設的高度重視。
采訪獲悉,全國兩會期間,全國政協經濟專委會專門提出了《實施品牌戰略,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》的提案,有望被確定為重點提案,重點督辦。
“中小微企業自主創新的最終目的,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。”劉平均結合當下熱點話題指出,目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品牌經濟的大格局,國際市場競爭從價格、質量和技術標準,提升到品牌競爭。“比如說韓國,三星、現代、LG這三大國際知名品牌,就支撐了韓國經濟的半壁江山還要多。”
看一組數字,在全球著名品牌咨詢公司Interbrand發布的2014年全球企業最有價值的100個品牌中,美國有59個、日本有7個、韓國有3個,我國僅有華為入圍,排在全球第94位,而這還是我國企業品牌首次入圍百強榜。
“說原因,一個是我國的品牌建設、品牌發展、品牌意識,與發達國家相比,有一定差距。另外,目前一些國家所謂的品牌價值評價機制、方法,也有它的缺陷。”劉平均說,各國的評價主要基于有形資產1個指標,不分產業,部分行業,只是“大排隊”。而且各國機制和評價方法不一致,缺少統一的國際標準規范,不完整也不科學。
經過中、美、德等國3年多努力,去年1月,國際標準化技術組織管理局批準組建ISOTC289品牌評價技術委員會,中國當選為秘書國,秘書處設在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。按照國際公認的評價標準,品牌包含質量、服務、技術創新、有形資產、無形資產5個要素。
說到品牌價值評價的四方面創新時,劉平均特意提高了語調。因為在其看來,企業產品如果缺乏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,品牌難以走向國際高端,而評價品牌價值更需要創新。
據介紹,四個創新點包括品牌價值評價機制、產品品牌評價、區域品牌評價及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等方面。以區域品牌為例,將重點圍繞農產品地理標志、知名品牌示范區和服務業標準化示范試點等三類區域開展品牌培育。
“第三次的中國品牌培育,要打造百年品牌的成功之路,不能再失敗了,再失敗就永無出頭之日了。”劉平均盯著記者眼睛說,我國的品牌建設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及2008年兩次較為沉痛的打擊,難以找出一個好的機制來集聚品牌的力量,引導消費。而標準化的品牌價值評價,為的就是傳遞品牌“正能量”。而其中,最關鍵的是,解決困擾已久的企業誠信問題。
目前社會上有一種聲音,希望標準化的品牌價值評價對企業起到引導激勵作用。比如,連續3年位居品牌價值評價發布榜前30名,自然而然成為中國知名品牌;處于前10名的,自然而然成為國際知名品牌。
“品牌不是刻意評出來的,是在市場競爭中自然產生的,要被消費者認可。”劉平均建議將品牌戰略列入國家重大戰略發展規劃,品牌發展納入國家“十三五”規劃。
劉平均說,經過10年的努力,我國要在第一、二、三產業打造800個左右的國際知名品牌,已給國家發改委正式申報了品牌價值提升工程。“去年發布20個國家標準,今年還將發布10個左右,形成我國品牌價值評價的標準體系。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,形成10個左右的國際標準,最終實現對世界各國品牌價值的評價。”《中國品牌》2015年3月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