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,加強質量、標準和品牌建設,這是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品牌建設。”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劉平均剛一落座,便舉例說明中央、國務院對品牌建設的高度重視。
全國兩會期間,全國政協經濟專委會專門提出了《實施品牌戰略,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》的提案,有望被確定為重點提案,重點督辦。
“中小微企業自主創新的最終目的,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。”劉平均結合當下熱點話題指出,目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品牌經濟的大格局,國際市場競爭從價格、質量和技術標準,提升到品牌競爭。“比如說韓國,三星、現代、LG這三大國際知名品牌,就支撐了韓國經濟的半壁江山還要多。”
“我國之所以缺少國際知名品牌,一是由于我國的品牌建設、品牌發展、品牌意識,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差距;另外,目前一些國家所謂的品牌價值評價機制、評價方法,還有缺陷。”劉平均說,各國的品牌價值評價主要基于有形資產一個指標,不分產業、不分行業,只是“大排隊”。而且各國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方法不一致,缺少統一的國際標準規范,不完整也不科學。
經過中、美、德等國3年多的努力,去年1月,國際標準化技術組織管理局批準組建了ISOTC289品牌評價技術委員會,中國為秘書國,秘書處設在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。按照國際公認的評價標準,品牌應包含質量、服務、技術創新、有形資產、無形資產5個要素。
說到品牌價值評價的4個創新點時,劉平均特意提高了語調。在他看來,企業產品如果缺乏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,品牌就難以走向國際高端,而評價品牌價值同樣需要創新。
據介紹,4個創新點包括品牌價值評價機制、產品品牌評價、區域品牌評價及核心技術自主創新。以區域品牌評價為例,將重點圍繞農產品地理標志、知名品牌示范區和服務業標準化示范試點3類區域開展品牌培育。
“這是第三次的中國品牌培育,我們要打造百年品牌,不能再失敗了,再失敗就永無出頭之日了。”劉平均盯著記者的眼睛,嚴肅地說,我國的品牌建設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及2008年兩次較為沉重的打擊,一直難以找出一種好的機制來集聚品牌力量、引導消費。標準化的品牌價值評價,就是要傳遞品牌正能量。最關鍵的是,可以解決困擾我們已久的企業誠信問題。
很多人希望標準化的品牌價值評價能發揮對企業的引導激勵作用。比如,連續3年位居品牌價值評價發布榜前30名,自然而然成為中國知名品牌;處于前10名的,自然而然成為國際知名品牌。
“不是刻意評出來的,是在市場競爭中自然產生的,要被消費者認可。”劉平均建議將品牌戰略列入國家重大戰略發展規劃,將品牌發展納入國家“十三五”規劃。
劉平均說,未來10年,我國要在第一二三產業打造800個左右的國際知名品牌,目前已向國家發改委正式申報了品牌價值提升工程。“去年我們已發布20個國家標準,今年還將發布10個左右,形成我國品牌價值評價的標準體系。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,形成10個左右的國際標準,最終實現對世界各國品牌價值的評價。”